问题:有哪些鉴定青铜器真伪的方法?
细看铸技巧辨铭文 轻松揪出青铜器赝品2018年9月21日11:09:00489 浏览/0
评论新闻来源:新快报 分享
回答:
"土办法"辨别真假青铜器:
谢邀!
真品略带潮气土香味赝品经常有刺鼻腥味
青铜器的真伪鉴定是一门大学问,但也不是不可能,毕竟,青铜器赝品造假的破绽要比瓷器和书画赝品破绽要多,而且容易找出来,只不过是国内收藏青铜器限制太多,大部分人没有机会上手几件真品,仅在书本上或者博物馆隔窗相望,既使有机会见到真品,专家又不敢下定论,使得真假混淆,那能谈什么鉴定!
旧时很多老古玩商的文化水平不高,没喝过多少墨水,但凭他们多年的经验,通过眼看手摸、鼻闻和耳听,也能大体辨别青铜器的真伪。
青铜器传统上指老三代、也就是夏商周青铜器,但也应包括汉代的青铜器,但重点还是商、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。因为题目太大,牵涉面太多,不可能面面俱到,仅以手边两件青铜器,一真一假,以图说明,比较容易理解。
眼看,即看器物造型、纹饰和铭文有无破绽,锈色是否晶莹自然。
图一至五:战国时期填漆蟠龙纹青铜盖鼎,真品。
手摸,凡是浮锈用手一摸便知,赝品器体较重,用手一掂就知真假。
图六至八:春秋时期龙纹青铜盨,赝品。学费。
鼻闻,出土的新坑青铜器,有一种略有潮气的土香味,赝品则经常有刺鼻的腥味,舌舐时有一种咸味。
青铜器鉴定的基本功,包括书本知识,各代的基本器型、纹饰、铭文、锈色、声音、甚至气味,都要了然于胸,否则容易以偏盖全,走弯路。要多上手真品青铜器,如果不上手上千件,恐怕还是要交学费的。
耳听,用手弹击,有细微清脆声,凡是声音混浊者,多是赝品或残器。
下面具体分析一点:范线。
此外,研究青铜器的学者还积累了很多有用的经验,比如他们发现用失蜡法所铸伪器表面无突起的范线;伪作器多无垫片;古代以块范法铸造的青铜器,表面较严密、光洁,而用翻砂或失蜡法所制伪器表面有时会出现砂眼、缩孔等现象。
商周青铜器都是范铸,一般都会在器底或不明显的地方留下浇铸合范时的范线。虽然有时范线被锉去,但细心找,大多都在,如图四所示。
仿制青铜器有创新,有艺术价值;伪造品是为牟暴利粗劣照搬
现代赝品多不是范铸,自然没有范线,如这件青铜盨,拿放大镜也找不到。
莫把仿制青铜器当赝品错失价值
当然,高仿品有试仿范线的,但东施效颦,因为不懂合范技术,不是位置不对,就是范线不自然。
在收藏的过程中,也有藏家将仿制的青铜器当成了伪造的,因此而忽略了其价值。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。
春秋以后开始有失蜡法铸器,但鉴别失蜡法所铸青铜器比较容易。
青铜器的仿制与伪作的主要区别是,两者虽都对先秦两汉青铜器与铭文的造型、花纹、文字等方面进行模仿,但仿制是因某些需要,如:宗庙祭祀、制礼作乐、日常生活品的需要,模仿古制而制作的,即是为实用目的而作。所模仿的青铜器物或文字等方面,大体相似即可。有些仿制品无论是在器形上,还是纹饰、文字等方面有时还有一定的创新,常常反映了作仿制器物的时代风格特点。
其他的差别也很多,篇幅有限,不一一列举了,有兴趣的藏友可拉大照片看纹饰细节,比较图三、五(真)与图六、七(伪)的差别。如果看不出差别,说明看书不够,上手真品不够,需要补课。
从实物资料看,古铜器之仿造一般可到宋朝,而以北宋"宣和"时期最着,这与徽宗嗜古、好古密切相关。最负盛名的仿古铜制品,莫过于大晟编钟和宣和三年尊,前者为徽宗时铸,其造型是以当时发现的春秋时代的宋公成钟为模式,制作名为"大晟"的一套编钟。
回答:
伪作器则不同,它不是真正好古博雅,而是作假古董,欺骗世人,其目的是获取厚利。青铜器与铭文的伪作,是从两宋开始的,主要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提倡理学,以巩固封建统治,用金石文物来粉饰太平,以致在利益趋动下,不法古董商人开始大量作伪,充斥市场,欺骗世人。明清至民国,伪作铜器和铭文源源不断,使真伪铜器与铭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。铜器与铭文的造伪,一直影响到近现代。
www.337.net,让我来告诉你,愿对你有所帮助。
历史遗留下来的伪作青铜器与铭文较多,在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机构一般都有保存,其实也有研究价值。
本文由www.337.net发布于历史,转载请注明出处:细看铸技巧辨铭文 轻松揪出青铜器赝品www.337.n